因應新課綱調整,編輯小組經過多次的討論和腦力激盪,課程的編寫內容,主要以下列三項原則出發,期能充分發揮新課綱的精髓。
一、處處引發學生強烈的自發學習動機
1. 每章頁首均挑選一幅生動且能涵蓋該章內容的章首圖,加以簡要說明,使學生能事先瞭解該章的學習內容,引發學習動機。例如第一章的內容談到混合物的分離,即搭配咖啡的萃取,從視覺圖像的引導,到回憶中的嗅覺、味覺等多感官的刺激中,引發學生的學習慾望。
2. 各章中的每個小節都以「你想過嗎?」作為開場,以學生日常經驗為主,點出他們可能想過、懷疑過的問題?例如第2章物質的形成,第2節談及:化學鍵時提出:
(1)乾冰在常溫下為何呈現煙霧彌漫的狀態呢?
(2)為何鉛筆芯一敲就斷,鑽石卻不易敲碎呢?
以激發學生探究問題,解決問題的動力。
3. 每章的最後都以「與生活對化」作結,演示所學的內容,如何有效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,協助解決生活的一些疑難,例如「你吃糖上癮了嗎?」、「牙齒美白的秘密」等,使學有所用,更引發學習的熱情。
二、學習內文以探索為主,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
1. 課本內容的撰寫,除文字力求簡潔易懂,各項圖形表格期能化繁為簡、提綱挈領以外,不時在適當的位置加人「探究思考」的圖文方塊,敦促學生對所習的內容加以思考及反芻,從解惑的過程中,期能真正理解學習的重點,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。例如第2章第3節談到質量守恆定律時,則出現下列探究思考的框框,標題為「質量真能守恆嗎?」,挑戰學生的思辨能力。
2. 全書的照片、圖表務求以實作為主,期能準確、切題、有效的展現化學事物的原貌,並附有適當的說明,以激發和輔助學生學習。圖表除美觀外,最重要的目的卻是配合課文內容,協助學生了解教學重點。另外,圖片盡量講求巨觀和微觀整合,巨觀易於了解現象、記憶結果,微觀則可以分析事理、洞察原因。
3. 課文中的圖表配合實作,使實作的結果得以統整,讓原理、定律得以印證,更能引伸出各類的用途。例如課文中硝酸鉀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曲線圖,首先說明如何經由實驗數據,畫出紅色曲線,接著要學生思考紅線上各點代表的意義為何?紅線以上的區域、紅線以下的區域,其中的各點又代表什麼意義?最終圖中(1)號位置的未飽和溶液,從(1)號經(2)號、(3)號再到(4)號位置,究竟發生什麼事?整個敘事的過程,再再需要學生不斷思考及探索,在有疑中求證,在不疑處再推論。
三、多元的評量方式,強化學習效果,並診斷學生的學習疑難,以利補救教學
1. 每個學習段落,均提供例題及練習題,使學生從所學的內容中,能即時透過例題的解析,練習題的演練,達到澄清疑難,精熟內容的目的。題目中均盡量附上圖形或表格,旨在使學生能從各種資料中,擷取所需的訊息,擬出解題的策略。題幹的敘述均賦予適宜的情境,更經常融入食安、空污及新聞等議題,使所學內容與日常生活及生態環境產生連結,學習和應用不致脫節。
2. 每章最後均提供本章學習架構及本章重點,將每章內容予以系統整理,在提綱挈領下,使學生於閱讀本章後能釐清並復習重要觀念,以收事半功倍之效。
3. 每章章末的習題,除了傳統的單選題、多選題以外,增加閱讀探究題,培養學生的科學閱讀素養,並在素材中增加與課程內文相關的問題,期能利用所學解決文章中的提問。另外,更提供没有標準答案的開放式問題,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,例如學過第4章第3節:環境與污染的單元,則通過閱讀有關AQI、PM2.5及PSI的探究問題後,詢問學生有關環保署所規定的「紫爆」一詞,你認為維持舊制比較好?或是新制較佳?
以上編寫風格,期望學生能在課前的閱讀時,引發濃濃的好奇心,在課中的學習以探究實作的方式學習新知,建構素養。在課後的自我評量中,藉多元試題澄清觀念、固化所學。